記者 吳蘇 通訊員 石磊
秋收冬藏,轉眼間又是一年。沐浴著燦爛的陽光,田成方、渠成網、路成行、綠意濃、產業旺……目之所及,大好“豐”光隨處可見,安康農業人又一次把沉甸甸的答卷書寫在廣袤的大地、豐腴的田野。
去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富民增收為核心,持續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堅定不移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擴領域、樹品牌、促營銷,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不斷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在秦巴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壯麗圖景。
穩住“糧袋子” 筑牢“壓艙石”
步入旬陽市石門鎮王家坪村二組的秦農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只見占地2500平方米的廠房內,加工好的大米已所剩無幾。
“我們的大米以前都是貢米,因為海拔高,氣候溫潤,長出來的水稻顆粒飽滿,味道油潤甜香,備受消費者青睞。從外面回鄉后,我從父親手中接過大米生產加工產業,專門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流轉300畝土地種植,又建成加工生產線,2024年加工了50萬斤大米,帶動周邊上百名群眾平均增收萬余元。”該合作社負責人張有林自豪地介紹,每年這里的大米供不應求,主要銷往北京、西安等地,去年合作社銷售了20余萬斤大米,銷售額達200多萬元,今年張有林還準備擴大種植規模,持續提升石門貢米品牌影響力,實現產業興旺。
長期在合作社務工的王家坪村村民甘期國接過話茬:“我60歲了,去外面打工沒人要,現在合作社缺人力,我在這里上班一年能掙3萬多元,離家近,我感到很滿足。”
像秦農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樣,以糧食種植為主導產業的合作社在全市范圍還有很多。“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全市農業農村部門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兩藏”戰略,堅持“穩面積,提單產”兩手發力,狠抓“責任、面積、技術、政策”四個到位,大力實施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2024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333.13萬畝,產量達到74.9萬噸,單產224.8公斤,面積、產量、單產實現三增,糧油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同時以高產穩產、提質增效為目標,做優設施菜、做強高山菜、做精露地菜,全面提升蔬菜商品率和自給能力。2024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136.05萬畝,同比增長2.2%,蔬菜產量首次突破200萬噸。
想金山,盼銀山,守住耕地是靠山。為讓土地存量變增量,市農業農村局深入實施“讓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良田變糧田”戰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回頭看”和專項整治行動,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同時將“三農”發展與項目建設緊密結合,全年實施農業農村(含招商)重點項目161個,完成投資57億元,農業產業呈現出追趕超越、奮楫揚帆之勢。
增顏促蝶變 打造新樣板
干凈整潔的道路、灰瓦白墻的房屋、集中連片的茶園、機械轟鳴的廠房……走進平利縣三陽鎮,只見連綿起伏的群山下,萬畝茶園依舊郁郁蔥蔥,不遠處,雞鳴犬吠的村居星羅棋布分布在道路兩側,如一幅水墨畫著色在這片豐沃的土地上,勾勒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面貌。
聚焦人居環境整治、圍繞文明鄉風培育、著眼產業發展壯大,去年以來,平利縣三陽鎮以踐行“千萬工程”為抓手,聚力打造以牛角壩村為樣板的示范村落,用“一灣活水”攪動“滿池漣漪”,讓村民心中最熱切的期盼成為現實,使得村莊顏值不斷擦亮,文明鄉風成色更足,產業振興碩果盈枝。
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到牛角壩村二組小廟埡,村黨支部副書記高剛三言兩語便說出整治前后的差異:“這一塊最早是老供銷社,現在住了18戶村民,以前外圍路面很窄,村民出行不便,門前空地上還有隨處堆放的雜物、垃圾等。通過改造,現在路面拓寬了不說,還修建了花壇、圍欄,墻面也刷白了,亂石堆改造成了空閑地,村民可以種菜栽果,大家都豎起大拇指夸贊呢。”
牛角壩村的變化,只是全市以“千萬工程”為示范引領,打造和美鄉村樣板的縮影。2024年,我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科學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出臺《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完成1603個村村莊規劃分類。全年謀劃建設項目396個,總投資47.3億元,規劃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205個,建設達標50個。堅持打通堵點難點,推進整片區、整流域示范帶建設,形成“串珠成線、連點成片”集聚效應,城鄉融合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推進“拆違建、清四亂、除殘垣、建家園”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全市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9.96%,2024年創建的“千萬工程”示范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預計達到100%;全市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在96.83%,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0%,全市103個村獲評“陜西美麗宜居示范村”。扎實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秸稈綜合利用、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動受污染耕地分類管控,全市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1%,設施配套率達99%;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廢舊農膜回收率達84.4%。抓牢抓實長江十年禁捕,我市在省級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考核中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兩個漁業行政處罰案卷獲全國優秀案卷。堅持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力實施孝義善舉培育工程,縱深推進“321”基層治理模式,創新運用“無憂調解超市”“書記民情三本賬”“品牌調解室”等載體,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漢陰縣“321”、旬陽市“說論亮”等基層治理模式全省推廣,創建省級以上鄉村治理示范鎮6個、示范村17個,32個村(社區)獲“陜西省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命名。
風景美如畫,幸福踏歌來。而今,穿行在安康各地的村落間,處處都是通暢平整的道路、干凈整潔的庭院、盈車嘉穗的田園,村民從吃飽飯到不差錢,村莊從臟亂差到凈齊優,生活的巨變在群眾的笑顏間展現。
沃野織錦繡 田疇奏歡歌
過去一年來,砥礪深耕、履踐致遠的步伐從未停歇。一組組振奮人心的數據在田野間激蕩,合奏成一曲曲興旺“三農”的振興歌謠。
在漢濱區雙龍鎮龍泉村,荒山變茶園、興農更興業的致富故事一個接一個上演。站在田坎邊,村民王衍禮感慨萬千:“前些年我家主要種油菜、玉米,掙不到幾個錢,F在可不一樣了,駐村第一書記和鎮村干部手把手教我種茶,靠著茶葉種植掙了好幾萬,日子好起來了。”
而在村民的回憶里,早些年茶園不成片、田地無人管的現象比比皆是,村民致富無門,大量人口外出,加劇了村莊的空心化。面對困局,當地干群雙向發力,在多個部門的幫扶下,積極破解茶園土地坡度大、管理粗放、茶農各自為戰、茶葉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立足“陜茶1號”茶樹品種發源地優勢,大力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指導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簽訂茶葉鮮葉回收訂單合同,采取企業定點和上門收購的方式,優先吸納村民在園區務工,構建茶企牽頭、合作社跟進、茶農廣泛參與的茶產業聯合體,實現茶葉有銷路、種茶有效益、茶農有收益。
市委辦派駐漢濱區雙龍鎮龍泉村駐村第一書記曲東自豪地說:“目前全村共建有‘陜茶1號’高標準茶園3400畝,培育省級農業和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個,發展茶葉種植農民合作社4個,帶動314戶群眾戶均增收5000余元,全村實現年經濟效益40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超過30萬元。”
龍泉村的致富故事是我市農業農村部門立足富硒特色優勢,引導各方力量向主攻幫扶產業和重點對象聚焦,推動產業增效、群眾增收的縮影。2024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凝聚中省市縣1314個幫扶單位力量,輪換選派駐村第一書記1290名、工作隊員2272名,實現992個脫貧村、易地搬遷安置社區等駐村幫扶全覆蓋。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雙向交辦、四步閉環”機制,累計為全市2.72萬戶8.75萬監測對象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9.49萬項,穩定消除風險1.81萬戶6.01萬人,剩余對象全部落實“一戶一策”針對性幫扶措施。
強有力的抓手賦予了產業做大做強的先天優勢,在此基礎上,市農業農村局聚力推進以生豬、茶葉、魔芋、生態漁業、蠶桑為重點的農業特色產業體系建設,全市畜禽肉產品供應充裕,未發生重大動物疫情;茶園面積達112萬畝,茶葉產量5.8萬噸,安康富硒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47.75億元,穩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排行榜第20位,全省第一;堅持走現代特色農業生態循環發展之路,全市魔芋種植面積達93.7萬畝、產量100萬噸以上,安康現代魔芋產業建設“安康模式”經驗在全國推廣;實施生態漁業“倍增計劃”,全年優質水產品產量達到6萬噸以上,成功打造“安康漢水魚”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站位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高度,推動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全市保有桑園面積17.76萬畝、產繭6693噸。
梳理我市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成果,育強各類經營主體亦是關鍵。2024年,全市累計創建各類現代農業園區1830個,178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年收益達10萬元以上,農村集體組織經營收益由2017年的0.14億元增至2024年的4.05億元,增長近30倍,年均增長62.3%。
旬陽和寧陜食用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嵐皋佐龍國家產業強鎮、漢濱晏壩、旬陽神河省級產業強鎮獲批創建,石泉縣榮獲“全國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稱號,漢濱、紫陽、平利、嵐皋等縣(區)被認定為全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成功舉辦全國富硒產業科技年會、全國茶業科技年會、“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茶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等系列重大活動,“秦巴優品·硒有安康”農業全品類區域公用品牌正式發布,紫陽富硒茶、漢陰果蜜紅和嵐皋魔芋分別榮膺2024年第109屆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特等金獎和金獎,富硒產業綜合產值達760億元,安康成功創建全國名特優新高品質(富硒)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樣板市,富硒農產品品牌質量日益提升。
林林總總的發展成效,年年上漲的興農數字,詮釋著產業富民的蝶變之姿。展眼山鄉,全市農業競爭力持續加強,農村發展活力不斷釋放,農民獲得感顯著提升,特色高效農業向縱深推進,沃野田疇間躍動著助農增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