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2月17日一大早,踏著春光,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村民余治東正忙著進行田間管理。
“去年,2.5萬公斤稻米一售而空,稻田里的鯉魚和鯽魚也供不應求。不用化肥、不打農藥,瞄準市場需求,走綠色優質的路子,準沒錯。”談及返鄉創業的情況,余治東言語間透著自豪。
稻漁綜合種養在蔣家坪村是個新鮮事。過去,蔣家坪村的發展長期被秦巴山區連綿的群山所困,外出務工成了村里許多年輕人的唯一出路。
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茶旅融合產業興旺……隨著蔣家坪村的快速發展,不少游子看到了家鄉蘊藏的無限機遇與希望。
2020年,在浙江做了多年生意的余治東重回大山的“懷抱”,成為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看中了鳳凰山下桐皮溝的100余畝水田,準備在稻漁綜合種養上施展拳腳。這里地勢平坦、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是發展生態農業的理想之地。然而,土地流轉到手后,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桐皮溝位置偏,唯一的水泥路只有3米多寬,大型機械無法進入,改造水田只能靠人工。卷起褲腿,戴上斗笠,余治東一頭扎進稻田。除了自己摸索,余治東還在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的幫助下外出交流、參加培訓,向技術專家請教,學習田面整治、導流溝開挖、魚苗投放、喂養管護等技能。
稻田里長出第一茬水稻時,余治東滿懷期待地把稻米帶回家,只嘗了一口就撂了筷子。“又硬又不好吃,沒有米的香味。”余治東回憶,如何把稻米品質提上去,他心里一度直嘀咕。
“單看水稻的外觀很難判斷稻米的口感好不好,蒸煮后品嘗是最直接的判斷方法。”余治東說。接下來,他幾乎天天跟在農業專家后面學習,不斷試驗適合桐皮溝種植的水稻品種。緊接著,好消息一個個傳來:生產路拓寬了,大型機械能進來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起來了。
農用機械用起來更方便,能排澇、灌溉,大大改善了生產條件。老經驗融合新技術,經過3年多的摸索與實踐,2023年,100余畝稻田喜獲豐收,余治東照例把稻米拿回了家。待晶瑩剔透的米飯端上桌后,香味立刻蔓延開來。“這下成了!”余治東喜不自勝。
“與傳統稻米相比,稻魚米的價格翻了幾番,綠色生態就是‘金字招牌’。”余治東說。
如今,余治東的生態農業越做越大,“女媧鳳凰蔣家坪”稻魚米品牌越打越響。他對稻田進行了改造,修建了深溝渠和深魚凼,投放了1000公斤魚苗。今年,他又一次性投放了1500公斤魚苗,預計下半年每畝收入能增加2500元左右。
不僅如此,余治東還將稻田升級為糧油基地,利用水稻和油菜的生長時間差,采取水旱輪作方式,讓“冬閑田”變為“增收田”“景觀田”“效益田”,提升土地利用率。春天,金色的油菜花海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光。村子又多了一項富民新產業。
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方式,余治東帶動8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這些年給鄉親發了100多萬元工資。能帶動大伙一起致富,我很有成就感。”余治東說。
蔣家坪村村民陳尚福是受益者之一。他在余治東的糧油基地從事田間管護工作,還將家里的土地流轉給茶企拿租金。“以前村里沒產業,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現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女兒也從外地回來在村里的游客中心當講解員,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陳尚福說。
春日里,漫步在蔣家坪村,不時能見到前來踏青的游客。去年,蔣家坪村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年吸引20多萬游客慕名而來,茶文旅、農文旅融合的新畫卷徐徐鋪展。
“我們整合生態、人文等資源,強化景區特色并提升游客體驗。游客可以參與茶園觀光、茶葉品鑒、茶事勞作、茶藝觀賞等活動,還可以‘打卡’景觀稻田。”蔣家坪村村委會副主任柯美興說,除茶葉主導產業,村里還發展了生態水稻種植基地200余畝、稻漁綜合種養基地100余畝,培育“農業+文化教育”“農業+休閑養生”等新業態,從“種茶葉、種糧食”到“賣風景、揚文化”。
4年多來,蔣家坪村村民通過直接參與產業建設和旅游業服務,戶年均純收入增長5500元以上。2024年,蔣家坪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1.6萬元。
走進蔣家坪村鄉村振興超市,各類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不少游客選擇我們本地生產的富硒糧油、茶葉等當作伴手禮。”柯美興說,村里還籌劃搭設電商平臺,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路徑。
午后,陽光灑在蔣家坪村的田野上,一輛旅游大巴緩緩駛入村莊。游客陸續下車,踏上蜿蜒的茶山小徑,穿梭在翠綠的茶園間,歡聲笑語與茶香交織。
不久前,余治東開辦的農家樂投入試運營,地道的陜南地方菜好評不斷。望著眼前如畫的景色,他有了新的憧憬:“乘著村里旅游業發展的‘東風’,我打算將這片稻田打造成‘美麗田園綜合體’,再流轉幾間閑置房屋開辦體驗式民宿,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讓更多游客來蔣家坪尋找心中的‘詩和遠方’。” (陜西日報記者 齊珂雨 董劍南)